Skip to content

何为数模

模型可以分为物质模型(形象模型)和理想模型(抽象模型),前者包括直观模型、物理模型等,后者包括思维模型、符号模型、数学模型等。

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,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,为了一个特定目的,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,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,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,得出的一个数学结构。

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

  • 机理分析:根据对研究对象特性的认识,找出反应内部机理的数量规律,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。
  • **数据驱动**基于研究对象收集到的大量数据,通过统计分析、系统辨识、机器学习、人工智能等手段,按照一定的准则找出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。

数学模型的全过程

本质

graph LR;
    A["现实对象<br>的信息"] -- "表述<br>(归纳)" --> B["数学模型"];
    B -- "求解<br>(演绎)" --> C["数学模型<br>的解答"];
    C -- "解释" --> D["现实对象<br>的解答"];
    D -- "验证" --> A;
  • 表述是将现实问题“翻译”成抽象的数学问题,属于归纳法。 归纳是依据个别现象推出一般规律,演绎是按照普遍原理考察特定对象,导出结论。因为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现象来反映,必然要透过偶然来表露,所以正确的归纳不是主观、盲目的,而是有客观基础的,但也往往是不精细的、带感性的,不易直接检验其正确性。
  • 数学模型的求解则属于演绎法。 演绎则利用严格的逻辑推理,对解释现象、做出科学预见具有重要意义,但是它要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公理化形式的前提,只能在这个前提下保证其正确性。
  • 解释是把数学模型的解答“翻译”回到现实对象,给出分析、预报、决策或者控制的结果。

一般步骤

graph LR;
    A[模型准备] --> B[模型假设];
    B --> C[模型构成];
    C --> D[模型求解];
    D --> E[模型分析];
    E --> F[模型检验];
    F --> G[模型应用];
    F -.-> B;
  1. 模型准备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,明确建模目的,搜集必要的信息如现象、数据等,弄清楚对象的特征,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“问题”。
  2. 模型假设 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,抓住问题的本质,忽略次要因素,做出必要的、合理的简化假设。
  3. 模型构成 根据所做的假设,用数学的语言、符号描述对象的内在规律,建立包含常量、变量等的数学模型,如优化模型、微分方程模型、差分方程模型、概率模型、统计模型等。
  4. 模型求解 可以采用解方程、画图形、优化方法、数值计算、概率统计等各种数学方法,特别是数学软件和计算机技术。
  5. 模型分析 对求解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,如结果的误差分析、统计分析、模型对数据的灵敏性分析、对假设的强健性分析等。
  6. 模型检验 把求解和分析结果翻译回到实际问题,与实际的现象、数据比较,检验模型的合理性与适用性。
  7. 模型应用

数学模型的分类

按照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

或者说“所属数学分支”。

有初等模型、几何模型、微分方程模型、统计回归模型、数学规划模型等。

按照模型的表现特性

  • 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:是否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
  • 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: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引起的变化
  •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:模型的基本关系
  • 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:模型中的变量是否离散或连续

按照建模目的

有描述模型、预报模型、优化模型、决策模型、控制模型等。

按照了解程度

  • 白箱模型:其内部机理完全清晰,是基于明确的理论或物理规律建立的模型。
  • 灰箱模型:其内部机理部分清晰,是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相结合的产物。
  • 黑箱模型:其内部机理完全未知,仅关注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统计或经验关系。

P15